欢迎登陆菏泽医专附属医院
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 医院动态

菏医附院张得义:显微镜下的“生命工匠”

发布时间:2025-09-11

在菏泽医专附属医院骨外科手术室里,一台显微镜、一把镊子、几根比发丝还细的缝线,构成了张得义最熟悉的“战场”。23年来,他在这里完成了上千台断指再植、皮瓣修复等高难度手术,用一双“稳如磐石”的手,为无数患者“缝”补了生活的希望。

“小白”到专家:显微镜下的千锤百炼

2001年,张得义从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菏泽,进入骨科领域工作。“那时候显微外科在基层还是新鲜事物,但我想挑战自己。”他回忆道。2007年,他主动申请到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中心进修,系统学习显微外科技术。

在省立医院的365个日夜,张得义每天泡在手术室和实验室里。显微镜下,他需要盯着直径不到1毫米的血管,用12-0的缝线(比头发丝细1/3)逐层吻合,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一台断指再植手术常要站8到10小时,术后腿都僵了,但看到手指通血成功的那一刻,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他的努力得到认可,进修结束时荣获“优秀进修医师”称号。

学成归来后,张得义将所学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团队。如今,菏泽医专附属医院骨外科拥有进口手术显微镜、多功能手术床等先进设备,年接诊手足创伤患者超千例,断指再植成功率达95%以上,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挑战极限:69岁老人断指“重生”记

2025年1月,一位69岁老人因电锯伤导致右手示指指尖离断,被紧急送往菏泽医专附属医院。断指再植的黄金时间仅有6至8小时,且患者年龄大、血管条件差,手术风险极高。“患者和家属强烈要求保指,我们必须拼一把!”张得义迅速组建团队,制定手术方案。

术中,首次吻合动脉后出现血管痉挛栓塞,团队立即调整血管张力、局部应用解痉药物,经过半小时紧急处理,终于恢复通血。随后7天危险期内,张得义每天亲自查房,密切观察血运情况。最终,再植手指完全成活,功能恢复良好。

“高龄断指再植成功案例在省内都很少见,张主任的技术和责任心让我们佩服。”科室主任孙全波说。而张得义只是淡淡一笑:“患者把手指交给我们,就是交出了全部信任,我们不能辜负。”

医者温度:患者心中的“张大哥”

在同事眼中,张得义是“拼命三郎”——他常年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手机从不关机;遇到紧急手术,哪怕凌晨也要从家中赶回;为观察患者术后情况,他常在病房守到天亮。

但在患者心中,他更像一位贴心的“张大哥”。42岁的建筑工人李师傅因工伤导致左手拇指离断,家庭经济困难。张得义不仅为他申请了医院救助基金,还自掏腰包垫付部分费用。术后,他手把手教李师傅进行康复训练,直到手指功能完全恢复。“张主任不仅治好了我的手,更救了我们全家。”李师傅含泪说道。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张得义常说:“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患者康复后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薪火相传:培养基层显微外科“生力军”

作为科室骨干,张得义深知技术传承的重要性。他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足踝学组委员、山东省显微外科分会委员等职,多次在省级学术会议上分享经验。同时,他兼任菏泽医专临床带教老师,以“严师”形象著称。

“显微外科需要‘工匠精神’,容不得半点浮躁。”他常对学生说。在他的指导下,多名年轻医生已能独立完成简单显微手术。2024年,科室团队在山东省首届“三鹰杯”超显微血管吻合大赛中荣获银奖,张得义也被评为“菏泽医专优秀临床带教老师”。

未来展望:让更多患者“手”护希望

谈及未来,张得义目光坚定:“显微外科是骨科的‘尖端领域’,我们要向更高水平迈进。”他计划引进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骨折手术,开展超级显微外科(血管直径<0.3毫米)研究,并推动科室成为鲁西南地区显微外科诊疗中心。

“每一台手术都是新的挑战,但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一切辛苦都值得。”张得义说。在显微镜的方寸之间,他以匠心守护生命,用双手诠释医者担当,成为无数患者心中的“光明使者”。


微信咨询平台
菏泽医专附属医院 菏泽医专附属医院 菏泽医专附属医院 菏泽医专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