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泽医专附属医院口腔科,有一位被患者亲切称为“微笑守护者”的专家——张景华。作为科室副主任、口腔医学系副主任,她不仅在临床一线深耕二十余载,以精湛的正畸技术为无数患者重塑自信笑容,更在教学与科研领域默默耕耘,为口腔医学事业培养新生力量。近日,记者走进菏泽医专附属医院,与张景华展开了一场关于医者初心与使命的对话。
临床:从“精准矫正”到“个性化方案”的技术突破
“每一颗牙齿的移动,都关乎患者的面容与健康。”张景华的诊室里,摆放着患者送来的锦旗,其中一面“技术精湛,医者仁心”的锦旗格外醒目。这面锦旗来自患者焦女士,她因牙列不齐、前突问题困扰多年,经张景华两年多的精心治疗,矫正效果显著。“张医生不仅技术好,还特别耐心,每次复诊都会详细解释进展,让我很安心。”焦女士感慨道。
张景华擅长各类错颌畸形的正畸治疗,尤其在青少年“地包天”、双颌前突及成人复杂正畸领域造诣深厚。她独创的“序列治疗+个性化矫治”模式,通过多学科会诊为每位患者制定精准方案。例如,针对青少年患者,她结合生长发育特点设计早期干预方案,避免病情恶化;对成人患者,则采用隐形矫治技术,兼顾美观与效果。一位因小下颌畸形导致呼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经张景华团队一年半的治疗,不仅面容改善,睡眠质量也显著提升,家长激动地说:“孩子现在变得开朗自信,多亏了张医生!”
科研:从临床痛点中寻找创新答案
“医学进步,离不开对临床问题的深度思考。”张景华主持多项省级、市级教科研课题,主编参编多部教材,发表十余篇专业论文。她主导的《青少年错颌畸形早期干预策略研究》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了鲁西南地区儿童错颌畸形的高发因素,为区域口腔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她还联合语音治疗师开发了“腭裂术后语音康复训练系统”,利用声学分析技术帮助患者纠正发音,临床有效率达90%以上。
在教学领域,张景华创新采用“虚拟仿真+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3D解剖软件模拟手术操作,再结合真实病例讨论培养临床思维。她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口腔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自己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临床带教教师”。“张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启发,她教会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一名学生这样评价。
公益:从“救治个体”到“照亮群体”的温暖传递
“唇腭裂患儿的笑脸,是我坚持公益的动力。”作为菏泽医专附属医院“微笑行动”的核心成员,张景华连续五年参与唇腭裂患儿免费救治项目。2024年“微笑行动”中,她为一名10岁患儿樊宝宝制定了“鼻翼矫正+语音康复”综合方案。手术当天,团队悄悄为孩子庆祝生日,当蜡烛吹灭时,病房里响起掌声,母亲含泪说:“张医生不仅治好了孩子的病,更给了他一个完整的童年。”
截至目前,张景华团队已筛查500余名唇腭裂患儿,完成200余台免费手术,并建立长期随访制度,为患者提供语音训练、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支持。她常带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在“微笑行动”中,学生们亲眼见证患儿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深刻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含义。
管理:从“技术提升”到“服务优化”的全面引领
作为科室管理者,张景华推动多项便民举措:开设夜间门诊方便上班族就医,引进“四维影像分析系统”提高诊断精度,建立“正畸患者终身随访档案”确保治疗效果。在她的带领下,科室获评菏泽市重点专科,年接诊量突破3万人次,患者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全院前列。
同事评价她:“张主任是‘细节控’,从手术器械的摆放角度到患者候诊时的座椅温度,她都要亲自把关。”她常说:“医生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看到患者康复时眼中的光。”
未来:从“区域领先”到“全国标杆”的愿景
谈及未来,张景华目光坚定:“我们将聚焦‘数字化正畸’和‘儿童早期矫治’两大方向,力争在隐形矫治技术、AI诊断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她透露,科室正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合作,共建“鲁西南口腔医学研究中心”,未来将开展更多高精尖技术,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
从青涩医学生到患者口中的“张妈妈”,张景华用二十年光阴诠释了“大医精诚”的内涵。她常说:“正畸不仅是调整牙齿,更是重塑人生。”在这方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口腔天地里,她将继续以匠心守护健康,用仁心温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