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泽医专附属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他用感恩的心为患者拂去病痛,用初心与坚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诺言,用一颗朴实的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他就是院长助理、中医科主任——陈劼教授。
他善于将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汲取民间单方、验方的精华,临证强调中医证型的辨证论治和临床分型,擅于用传统理论对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常见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癌症、失眠、眩晕、高血压、糖尿病、胃肠疾病、动眼神经麻痹、老年阿尔茨海墨症、小儿脑瘫以及小儿孤独症的恢复治疗,具有较高的诊疗技术。
三代从医 最年轻的“领头雁”
中医的传承,靠的是一辈一辈人的不断接力,中医药的文化基因得以保存,绵延至今。
陈劼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医学传承者,出生在三代中医世家,从小耳闻目染,热爱中医事业,勤奋好学,善于钻研。
在这具有浓厚医学氛围家庭的影响下,陈劼也走上了从医之路,继承陈家中医学的衣钵。
1992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的陈劼回到菏泽,开启了属于他的中医生涯。因为对中医的执着钻研与优异表现,工作仅一年,便在定陶区人民医院担任针灸科主任,成为全市最年轻的科室“领头雁”。后期陈劼因工作表现优异、业务能力突出,又被组织认定担任定陶区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后兼任定陶区中医医院院长。
研修教学 注重中医传承
“注重传承是中医的优良传统,也是振兴中医的关键环节。”秉承这一理念,陈劼作为高层次人才,调任至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担任菏泽医专附属医院院长助理、针灸推拿教研室主任,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
近年来,陈劼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注重人才培养,承担着500名不同专业学生和50名进修生的针灸推拿课程实习带教工作,积极开展近年来新入职的10多名青年中医师的临床培养工作,以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自己所学所思所用,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成为中医方面的行家里手,能在临床上独当一面,让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医者本心,从青丝到白发,精勤不倦,在包容差异、优势互补、智慧整合中实现创新发展,潜心研药性,坚信岐黄惠民,在守护健康的征程中,一袭白衣从未缺席,身体力行,为一批又一批医学生树立了大爱仁心的医者榜样,给予他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悬壶济世 甘为良医
一生献身国医发展,拳拳中医赤子心。
陈劼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国医文化,对健康事业的执着与奉献的老中医。30多年的从医生涯,陈劼已记不清为多少人拂去疼痛。
每到陈劼坐诊时,上午8点开始,菏泽医专附属医院国医堂候诊大厅走廊上便坐满了预约候诊的群众。
病人将手腕放上脉诊垫,陈劼将食指、中指、无名指搭上脉搏,浮、沉、迟、数,脉象读懂阴阳寒热。陈劼全神贯注的察色按脉,一丝不苟,详细采集病史,认真记录病案资料,给出详细诊疗方案。
一整天门诊下来,诊疗患者至少50人次,开50来个方子,其中有多名外地患者慕名而来求诊于陈劼,陈劼均一一进行把脉辨证,个性化诊疗。陈劼一直有坚持手写病历的习惯,边写边思考,边写边调整。在他看来,每一位患者的情况都不相同,中药如何配伍,一定是要不断斟酌的。
令人感动的是,他每天带着午餐盒早早出门上班,为了尽量满足每一位病人的治疗需求,常常忙得错过饭点,直到为患者看完诊后才开始吃饭,此时都已经中午一两点了。
“门诊病人很多,有的只看了一半就到了下班时间,有的外地患者远道而来,光坐车就要好几个小时,我去吃个饭,病人就得等到下午了,回去车票都不好买了,真是不忍心丢下他们……”。
陈劼对待患者像对待亲人一样,凡事都为患者着想。每遇病人,必立即诊治,直到患者病情平稳后才离开诊室。他根据患者病情检查用药,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从不开“大处方”,从不接受患者红包。
从医三十余载,陈劼一直精研中医经典,深耕临床,平均年诊治患者10000余人次,病人赠送锦旗累计上百面,感谢信30余封左右。
几十年如一日,陈劼在岗位上践行自己的行医准则:“怀怜悯之心,体好生之德。无论贫富,一视同仁。”
钻研创新 屡获殊荣
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陈劼还重视科研工作,主持及参与市县级科技成果6项,撰写学术论文12篇,参编《中医学》1部,参编“十四五”中医药创新教材《针灸学》1部。
他的付出和贡献赢得了多项殊荣,多年获省、市、县及学校先进个人,多年年度考核优秀,菏泽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菏泽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第九届菏泽十大优秀青年,定陶县防治非典先进工作者,获第六届定陶十大杰出青年,定陶干事创业先进个人,县优秀政协委员,优秀提案者,省致公党优秀党员......
在陈劼担任中医科主任期间,科室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水平也持续提高。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形成以中医中药、中药外敷、外洗、熨贴、磁贴、熏蒸、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传统中医康复手段为特色,同时汲取现代医学技术精华,集血液透析、功能测评、物理治疗、针灸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于一体的一个独立的多功能临床学科。(供稿: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