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设
  • 首页
  • 通知公告
  • 医院动态
  • 廉洁文化
  • 以案明纪
  • 政策法规
  • 文档下载
  • 廉洁文化

    【清廉医院建设】廉洁文化读书心得5:以红色家规为镜,映照精神科护理的 清廉底色

    发布时间:2025-07-15

    夜幕深沉,十点的精神科病房在白炽灯柔和的光晕中静谧无声,如同轻柔的纱幔,温柔地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我轻手轻脚地完成对12床老年患者的巡查,回到护士站。桌上那本《红色家规》静静摊开着,恰似一位无声的导师,正翻到“习仲勋的十条家规”这一章。我曾在此页的墨迹未干的笔记上,郑重写下:“廉洁不是口号,是把‘公’字刻进骨髓。”此刻,这句话如同一把灵动的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对职业的深层思索之门。

    红色家规里的“公”与“私”:照见护理初心的一面镜子

    初读《红色家规》,最震撼的不是那些广为人知的大道理,而是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小坚持。比如毛泽东同志“四不主义”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这种不搞特殊”的工作作风,与我所在的病房里每天都在上演的公平课”惊人重叠。

    精神科的患者,恰似一面面风格各异的棱镜,折射出人间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需求。他们或许会因为护士多陪自己聊了十分钟,便像孩子般偷偷塞来一颗水果糖,那小小的糖果里,代表着对温暖的感激;或许会因为今天护士没帮自己调好电视角度,就如被点燃的火药桶般闹起脾气,那怒气背后,藏着的是对关怀的渴望;又或许会因长期接受照顾而产生“被偏爱”的执念,那执念里,是脆弱心灵对安全感的追求。红色家规里反复强调的“公”,绝非是冷冰冰、毫无温度的规则,而是饱含着“把每个患者都当家人”的深情温度。

    更让我陷入深度思索的,是“亲清”界限的精准把握。周恩来同志的“十条家规”中明确规定“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这种“不借光”的清醒与坚定,在精神科护理这片特殊的天地里,有着特殊且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曾有一位患者家属,带着一丝小心翼翼和些许期待,悄悄找到我说:“你看我找找谁的关系,你们才能给我们安排一个单间。”我望着老人因幻觉蜷缩在墙角的瘦弱身影,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刘伯承元帅教育子女“绝不能利用我的名义搞特殊”的家书,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在耳边回响。于是,我目光坚定地对家属说:“你什么关系都不需要找,如果病人有需要,我们会安排好。”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为老人申请到了单独的病房。家属红着眼眶办完出院手续时,紧紧握着我的手,感慨地说:“原来最好的‘关系’,是不需要走关系的信任。”

    让廉洁成为护理基因:从“独善其身”到“薪火相传”

    《红色家规》最令人动容之处是家风在代际间的接力传递领导人陈云孩子至今记得补了又补的衣服和用了六十年的剃须刀董必武将军的小儿子还保留着父亲当年用过的破了洞的洗脸毛巾和快要断柄的牙刷。这种传承如同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流淌,启示着我们:廉洁文化的践行,需要从个体的自律升华为团队的自觉,如同星星之火,终能形成燎原之势。

    面对新时代的护理需求,我们积极探索,力求找到更贴合精神科特点的廉洁实践之路。针对家属可能提出的“特殊请求”,我们精心制作了“廉洁护理明白卡”,清晰列出“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如同一张清晰的地图,为护理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些举措不仅让患者家属更加安心,也如同春风化雨,让年轻护士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廉洁并非是束缚手脚的沉重枷锁,而是让专业护理更加纯粹、更加闪耀的保护罩。

    更让我感到无比欣慰的是,这种廉洁文化正在如同春雨润物般反哺护理质量。当我们不再为私利分心,就能将更多精力如同涓涓细流般投入到细节的优化中:为老年患者设计防坠床的“温馨提醒”,那小小的提醒牌,如同守护天使,时刻保障着患者的安全;给儿童患者准备缓解焦虑的“情绪手偶”,那可爱的手偶,如同温暖的伙伴,陪伴着孩子们度过难熬的时光。有位出院患者在感谢信里写道:“这里的护士不图回报,所以更懂怎么爱我。”这句话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串起了我们所有的努力——原来,最好的廉洁,是让患者感受到被纯粹地对待,那是一种毫无杂质、全心全意的关怀。

    《红色家规》里邓颖超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对于精神科护士而言,拒绝这份特殊化,是对患者最基本的尊重,如同守护生命之花的园丁,精心呵护着每一朵娇嫩的花朵;坚持不搞特殊,是对职业最深情的告白,如同忠诚的卫士,坚守着护理的神圣使命。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把《红色家规》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让它成为我心灵的锚点,在茫茫的职业海洋中为我指引方向。当我在凌晨三点为躁动患者盖好被子,在深夜核对每一份护理记录时,都会想起那些红色家风里的坚守——它们不是挂在墙上的冰冷标语,而是融入血脉的炽热信念;不是约束行为的生硬规则,而是照亮职业道路的璀璨灯塔。因为我深知:唯有守住内心的清明,如同守护一片纯净的蓝天,才能真正照见患者的康复之路;唯有传承红色的家风,如同传承一份珍贵的遗产,才能不负“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让这份神圣的职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临床党支部 朱娅


    版权所有:菏泽医专附属医院
    备 : 鲁ICP备190256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