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设
  • 首页
  • 通知公告
  • 医院动态
  • 廉洁文化
  • 以案明纪
  • 政策法规
  • 文档下载
  • 廉洁文化

    【清廉医院建设】廉洁文化读书心得1:《红色家规》读书心得 从革命家风中汲取廉洁行医的精神养分

    发布时间:2025-07-03

    翻开《红色家规》,字里行间流淌的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革命先辈们以家为基、以规为矩的人生智慧。从毛泽东“不搞特殊化”的严厉告诫,到周恩来“十条家规”的细致约束,再到焦裕禄“不能占公家一分钱便宜”的家风传承,这些跨越时空的家庭准则,不仅勾勒出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更如同一把标尺,为医者在廉洁行医的道路上标注了清晰的坐标。当白色大褂与红色家规相遇,我忽然明白:医疗行业的廉洁防线,正需要从这些质朴而坚定的家风中汲取养分。

    一、家规如镜:照见医者初心的纯粹底色

    书中记载,毛泽东同志曾给女儿李敏、李讷立下“三不原则”:不允许用公车、不允许搞特殊化、不允许以领导人亲属身份谋私利。这种对“公”与“私”的严格界定,与医生职业中“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异曲同工。记得刚入职时,一位老主任指着科室墙上的“廉洁行医承诺书”说:“穿上白大褂,就要把‘私心’收起来,把‘公心’亮出来。” 如今读《红色家规》,突然理解了这种“公心”的源头 —— 就像书中徐特立“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 的家训,医生的“公心”不仅是拒收红包、拒绝回扣的底线要求,更是把每一位患者都当作“亲人”来对待的职业信仰。

    书中“习仲勋教女‘不能搞特殊’”的故事让我想起一次门诊经历。一位退休教师拿着复查报告哽咽着说:“大夫,我儿子也是医生,他总说‘病人的难处就是我们的责任’”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良好的职业家风就像红色家规一样,会在代际传承中形成无形的力量。就像书中提到的“家风正则党风清”,当医务人员把“廉洁”作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当孩子从小看到父母拒绝患者馈赠、耐心解答病情的样子,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远比任何说教都更能筑牢廉洁的根基。

    二、规矩如尺:丈量行医路上的边界意识

    周恩来总理的“十条家规”里,有一条“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不允许亲友凭借自己的关系谋取利益”,这种对“边界感”的严格恪守,恰如医生职业中“医患关系”的行为准则。书中焦裕禄教育子女“不能用我的名字去商店买东西”的细节,让我联想到科室里的“三拒绝”原则:拒绝患者私下馈赠、拒绝药企私下接触、拒绝家属过度关照请求。这些规矩不是冷漠,而是用清晰的边界守护职业的纯粹。

    红色家规里的“规矩”,本质上是对“权力”的敬畏——医生手中的“处方权”“手术决策权”如同共产党人的“公权力”,必须用来为患者谋福祉,而非谋取个人利益。就像书中强调的“小节不守,大节必失”,从拒绝一支笔、一顿饭的“小事”做起,才能守住廉洁行医的“大节”。

    三、传承如光:让廉洁家风成为职业基因

    《红色家规》中最触动我的,是革命先辈们将“廉洁” 融入血脉的传承意识。朱德同志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接班人。”这种将个人家风与国家命运结合的格局,让我思考:医生的职业家风该如何传承?书中“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的家风”给出了答案——它不仅是对自己的约束,更是对后辈的示范。

    科室里有位退休老医生,至今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门诊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心得,扉页写着:“行医如履薄冰,廉洁如护生命。”这种对职业的敬畏,正是红色家规在医疗行业的生动演绎。就像书中所说“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当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拒绝数据造假、抵制学术不端,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对“廉洁家风”的传承,让红色基因在白袍之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合上书卷,窗外的医院花园里,清竹园、牡丹园、木瓜园相融交错。忽然想起书中“陈毅教子‘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示诗,也想起医学生入职时宣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原来,红色家规与医者使命从来都是同频共振的——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核心:以“公心”守“初心”,以“规矩”护“方圆”。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既要从《红色家规》中汲取“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力量,也要将这种家风转化为具体的行医准则:在面对患者时多一份耐心,在面对诱惑时多一份清醒,在面对责任时多一份担当。正如书中结语所言:“家规是小家的脊梁,医德是医道的灵魂。”当每一位医生都把红色家规内化为职业信仰,医疗行业的廉洁晴空,便会在代代传承中愈发澄澈。

                          ——行政综合管理部第一党支部    李梦洁


     


    版权所有:菏泽医专附属医院
    备 : 鲁ICP备190256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