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精神的学习,并结合周一例会宋书记关于医院“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发展新思路工作要求,我有了更为深刻和具体的体会。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其发展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文化强国的建设成效。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
一、深刻领悟:中医药振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与重要支撑
学习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绝不仅仅是单一的医疗技术或产业发展问题,更是一项关乎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乃至民族复兴的文化工程。
(一)中医药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活”的载体。 它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及实践经验。其“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大医精诚”等核心思想,深刻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观。在医院推动中医药发展,就是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活”起来,是坚定文化自信最直接、最可见的实践之一。
(二)中医药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桥”梁。 建设文化强国旨在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而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基石。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本身就是以文化人、服务人民的最具象体现,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民生需求的重要桥梁。
(三)中医药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亮”丽名片。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在医院层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特色优势专科,既是服务患者,也是在为这张“国家名片”增光添彩,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贡献基层力量。
二、找准定位:医院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服务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沿阵地
医院,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战场和展示窗口。
(一)必须坚守传承之“根”,在临床实践中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 我们要在诊疗活动中始终坚持中医药主体思维,用好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等看家本领。要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中药传统炮制技术,让中医药的精华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升华。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所在。
(二)必须激发创新之“力”,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彰显中医药时代价值。 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应到医院,就是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西医协同攻关,探索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方案,研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院内制剂和诊疗设备,说到院内制剂这里我想跟大家汇报一下,目前这项工作正与未元公司合作有序推进中,这项工作的推动也得益于我们书记创新思想的引领。让古老的中医药在现代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这是文化“两创”方针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落实。
(三)必须筑牢服务之“基”,在惠民便民中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 要将文化建设融入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例如,建设富含中医药元素的文化环境(文化长廊、百草园等);开展“中医中药健康行”等科普活动,向公众传授简便易行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优化中医药服务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让人民群众在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认同、信任中医药文化,从而增强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践行使命:争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
作为医院中医药发展的管理者和推动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首先要提升自身中医药文化素养。 不仅要精研医术,更要深入学习中医药典籍和中华文化经典,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与哲学智慧,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自信。
要在临床工作中自觉践行与传播中医药文化。 在医院中医发展每一项工作的推动中,都要耐心讲解中医药知识,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将“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要积极投身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 积极参与师承教育、科研项目和技术革新,勇于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新模式,努力为提升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夯实健康根基、注入文化动能。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命题,它体现在我们推动中医药每一天的发展进步之中。我将立足本职岗位,坚定不移地做中医药文化的守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为守护人民健康、繁荣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努力。(任燕敏 医疗综合服务部党支部)